栏目分类
诗词日历丨02.10-诸葛亮:大梦谁先觉?平生我自知。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4:52 点击次数:93
图片
图片
《大梦谁先觉》明·罗贯中大梦谁先觉?平生我自知。
草堂春睡足,窗外日迟迟。
【诗词翻译】人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境,谁能够先看穿这个呢?我生平所为只有我自己知道啊!春天我在茅草屋里睡足了觉,窗外的日光慢慢地移动。【诗词背景】隋,董展 (传)《三顾草庐图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(每日诗画详细解读欢迎关注同,名公,zhong号)【国画简介】本幅绘汉末刘备三顾草庐、邀诸葛孔明出山之故实。画中长松修竹掩翳茅屋,孔明羽扇纶巾、依榻凝思,僮仆正应门而出。篱外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骑及从者行近,山岭后并见旌旗戈戟微露,人马仍众。
❀ 这首诗源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诸葛亮出场时候念的诗,并非历史的真实记录,而是罗贯中匠心独运的文学创造。在《三国演义》的宏大叙事中,这首诗如同一座桥梁,巧妙地引领读者步入诸葛亮那神秘莫测、智慧超凡的世界。“大梦谁先觉,平生我自知”,这句诗蕴含了深厚的道家哲学。在道家眼中,“梦”常常象征着人生的纷扰与迷茫。身处这乱世洪流,众人皆如浮萍般随波逐流,唯有诸葛亮能洞察秋毫,把握世事。这种描绘,不仅彰显了诸葛亮超凡的智慧,更让读者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。明代小说家们在塑造智慧型人物时,常将道士的形象与智慧融为一体。这不仅是对道教文化的传承,更是对智慧与超脱的一种向往。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这一角色时,同样借鉴了这一传统,赋予了诸葛亮一种超凡脱俗、洞察世事的特质,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而生动。诗的结尾“草堂春睡足,窗外日迟迟”,则透露出诸葛亮虽隐居山林,却心系天下的胸怀。他虽远离尘嚣,却从未放弃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。这里的“日”寓意着慧眼识珠的明君,而“迟迟”则似乎在诉说着诸葛亮对明君迟来的期待与微怨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机遇稍纵即逝,明君与贤臣的相遇显得尤为珍贵。罗贯中将这首诗巧妙地嵌入此处,无疑为诸葛亮的出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技艺。从字面上看,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并无直接联系,但细细咀嚼,却能感受到一位淡泊名利、志在千里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。这不仅是对诸葛亮个人品质的赞美,更是对罗贯中深厚文学功底的肯定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资讯